Published on

Karl Marx's theory

Authors

在黑格尔的解释下,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非机械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的非机械式的、辩证的发展形态,但是却指出物质生活而不是绝对精神在其中具有根本性。于是,作为初始和谐的天真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土地上创造生活物品,然而,人类劳动不光生产出所需的物品,并且也会创造剩余产品,某些人利用剩余产品来扩大再生产而成为资本持有者,而没有剩余产品来扩大再生产的人就被称为无产者,其必须向资本持有者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进而,超出无产者生活所需的范围的多余劳动力这时就又成为剩余产品,成为资本持有者扩张所需的来源。 这时,在马克思预设下的自由而富集创造性的人们,因为要不断的出卖自己的剩余劳动,进而就丧失了自由和创造的本性,不断的像机器一样重复着劳动,这样的过程导致了劳动者(无产者)的异化,并且,资本持有者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异化,因为他们将劳动者视作人力资源、劳动者,而忽视了他们的人的本质,这种将他人视作物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自我堕落。所以,作为辩证法的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异化既然是人的自由和创造本性的堕落,那就有必要从消除异化产生的矛盾使人回复到初始的状态,马克思的方案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得工人们控制工厂、产品和劳动力,行使自身对劳动产品的支配权,人类由是恢复自觉、自由和创造的状态。
自由和创造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不能孤独的实现,其需要在共同体中实现,实现的方式就是劳动,这种劳动肯定不是机械式的劳动,而是创新性的劳动,劳动的历史或者经济的历史,就是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又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于是社会就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到共产主义社会,从每一个社会阶段进展到下一个社会阶段意味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下一个社会阶段既是对上一个社会阶段的否定,也是对上一个社会阶段的扬弃,扬弃的意涵并非是单纯的抛弃,而是对上一个社会产生的因素更加的合理的排列,进而发展成新的阶段,并且,马克思指出,从一个社会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社会阶段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其在社会量变饱和的情况下一定会发生。

  1. 历史的动力是经济基础而不是哲学、道德、宗教和文化等上层建筑。
  2. 经济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然而,马克思并非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这种机械的经济决定的方式并不能发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作用,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但是经济基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更详细的描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作为社会整体存在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经济基础引领着社会的新的方向,上层建筑以解释经济基础而存在。 进一步的,经济基础的核心是劳动,而劳动也并非是机械式的劳动,劳动是作为人的本性的自由和创造性的活动,劳动也是人类认识自身本性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利用对人与社会的辩证的关系和人的辩证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辩证的发展走出了简单的、二元的对立理论。
如果说经济作为历史的核心动力仍然太模糊的话,马克思给出 “生产力” 作为更加精确的描述,生产力指的是具有知识和能使用工具的劳动力总和,生产关系则指的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生产力并不总是无限制的增长,其能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生产关系若制约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推动生产关系发生改变,创造新的生产关系。
无产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劳动力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交换价值,工资就是市场上所交换得来的交换价值,而对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来自于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工人没有得到支付的多余的劳动,就是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这个角度,马克思认为无产者受到了剥削。
资本持有者因为自由市场的竞争,免于破产的恐惧使得他不断的向无产者索取剩余价值来扩大再生产,从而加强他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所以,从这个角度,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得以扩张的基础。

Write